預防植體周圍炎與牙齒居家照護
植牙的維持照護其實真正關鍵是與病患自身健康狀態與清潔習慣有著較大關係,讓口腔環境和人工植牙維持在較佳狀態,才能預防植體周圍炎(一般簡稱“植周炎”)的發生。本文將針對植牙患者如何預防、在家進行日常照護有進一步的介紹,揭開許多患者應該知道卻不清楚的面紗,歡迎細細品讀與推薦傳播。
. 什麼是植體周圍炎?
. 牙菌斑 – 植體周圍炎主因
. 植體周圍炎預防方法
. 建立完整居家照護觀念
. 做好口腔保健等於守護你的錢包
什麼是植體周圍炎?
現在業界常見人工牙根主材質多為鈦合金與鋯,未做好清潔或定期保養,常見周遭牙肉、骨頭組織發生類似牙周病的症狀。雖不會發生如真牙蛀牙之情形,但嚴重時會導致植牙失敗,必須移除人工牙根、重新植入。
深入討論泛稱的“植體周圍炎”,植牙周圍牙齦發炎等初期症狀被稱為“植體周圍黏膜炎 Peri-implant Mucositis”,通常較無症狀,患者容易不自覺。初期的治療相對單純,把植體周圍感染部位清除乾淨後,即可改善大部分的發炎症狀,仍有恢復組織健康的機會。
然而,若錯過最好時機沒有進行適當治療,讓感染發炎蔓延至人工牙根周圍的骨頭,此階段被稱為“植體周圍炎”(Peri-implantitis),治療與維護上就會變得非常複雜而困難,且牙周症狀一般而言是不可逆的,組織雖可能在治療後恢復健康,但骨頭或牙肉的吸收而造成植體金屬色外露,甚是螺紋直接外露等問題,則多屬不可逆的現象,不可不小心。
從這一點看,植牙絕對不是一勞永逸的,後續照護的過程裡需要更多的細心,絕對不比自然牙少,否則付出的代價與花費將更加倍,患者與醫師都將陷入雙輸局面。所以,患者如何擁有更高自覺、及牙醫師如何幫助患者重視,是不可或缺的環節。
植牙並非一勞永逸,應持續規律的細心照護。
牙菌斑 – 植體周圍炎主因
植體周圍炎與牙周病有相似病因,大多因牙周組織被細菌感染所致,造成蛀牙與牙周疾病的細菌種類不大相同,但多因「牙菌斑」(Dental plaque)而產生,也就是俗稱的「牙垢」。口腔內的細菌數本來就相當多,根據哥倫比亞大學牙科醫學院牙周病專家帕巴巴諾教授(PanosN.Papapanou)指出,正常健康的口腔內至少有數百種以上細菌,當中有好菌也有壞菌。
但當細菌一多時就容易產生病狀,無論口腔是否有進食都存在著細菌的活動,甚至於無食物殘留的情況下依舊能自動繁殖。
據商周雜誌刊載,酸鹼值 5.5 以下的食物殘渣在口腔中停留 5-10 分鐘以上即開始發酵變為細菌的養份,當細菌被糖蛋白吸附後,黏在牙上形成牙菌斑。如何辨識呢?
圖中近齒處泛黃的物質即為牙菌斑 (Image Credit: Synergy Dental Clinic)
牙菌斑顏色與牙齒色澤類似,肉眼不易分辨,一般在起床或進食後、未刷牙前,牙齒表面的黏稠物質就是牙菌斑。長庚醫院牙周病科主治醫師魏檳琪表示,生成後,從 1-2 天到 2 周內(數據出自《長庚醫訊》)便會開始鈣化為牙結石(變為牙周較堅硬的物質),此時,以牙刷、牙線等工具已無法自行去除,需由診所專業醫師以器械處置。
口腔內的細菌超乎一般人的想像,以健康的牙齒來說,平均每個牙齦溝有 103 個、牙齒表面有 109 個細菌存在,若是有牙周症狀的牙齒,單顆牙齒就有超過 1,011 個細菌,而其中經確認的菌種高達 700 多種。
這些駭人的數字如果光是各位牙醫師們清楚是不夠的,應透過適當方式將這個知識傳遞給患者才能幫助自己的病患產生更加積極的口腔保健態度。
植體周圍炎預防方法
植體周圍炎之預防不外乎以下兩點:
- 術前「觀察與治療」
- 術後「清潔與照護」
如我們經常強調的,植牙後更需要徹底的清潔,讓希望長久使用的人工假牙將維持更好的功能。
術前觀察與治療
牙醫師在術前應確認病患有無牙周病史、是否有蛀牙或牙周病等症狀,尤其是植牙牙位附近,應在手術前完成治療,以免吃緊弄破碗、產生地基鬆動而導致失敗的慘烈結果。
如果你是那位正要去植牙的民眾,更建議能在植牙前先檢查並確認狀態無礙再進行手術,才不會在近乎賭博的心態下接受植牙。
術後清潔與照護
清潔與照護不必再贅言重要性,但是你真的知道要如何“正確地”執行清潔與照護動作嗎?下一段,嘴健佛心的為各位羅列居家照護觀念,正如很多牙醫師會時常提醒病人:「植牙後的照護工作就交給你了」,雖然對病患相當刺耳但卻是不爭的事實,因為術後成果確實與植牙患者有著脫不了的干係,自己的假牙更要自己顧好。
建立完整居家照護觀念
建立完整居家照護觀念才是保護自然牙與植牙的不二法門,為你整理出以下數種牙齒保健方法,包含清潔方式、飲食選擇與日常生活注意事項等,一站解決所有對牙齒保養的困惑與煩惱。
全方位牙齒保健:
- 口腔保健方法
- 潔牙工具與輔具應用
- 口腔酸鹼值很重要
- 飲食多注意
- 一定要回診
口腔保健方法
以下是簡單的口腔保健方法:
- 徹底完善牙齒及人工牙根的清潔。
- 維持正常的日常作息、飲食營養攝取均衡,少吃含人工添加物的食物。
- 定期的主動回診。
- 避免吃堅硬食物,及持續用同一側咬嚼食物。
- 改掉不良習慣,包括抽煙及吃檳榔。
- 如發現牙周有狀況,應盡快接受治療。
潔牙工具與輔具應用
一天要刷幾次牙才足夠?正確來說,吃幾次東西便刷幾次牙,且吃完食物 30 分鐘內便應完成刷牙清潔的動作。目前相關的說法還未統一,但約在食完後 20 分鐘內要回復牙齒乾淨是佔比最大宗的建議。此外,以刷牙來說,刷牙建議以「貝式刷牙法」(詳細刷法請點擊連結至嘴健另一篇文章)進行細心清潔,每次至少應超過 2-3 分鐘,才能將全口牙齒刷乾淨。
潔牙工具與輔具的妥善運用關乎到人工牙根的健康。
選牙刷
在牙刷的選擇上,應以自己的口腔或牙齒大小為主,挑選一次可刷到 2-3 顆牙齒尺寸的刷頭,如果是剛做完牙周病或植牙手術,建議選擇超軟毛牙刷,來保護仍脆弱的牙周組織。更重要的是,牙刷上所殘留的細菌很多,我們經常會忽略更換牙刷這件小事。
牙刷的更換有兩個要點,一是刷毛岔開(會傷及健康的牙齦),另一個是使用 6-8 周後無論是否有刷毛蓬鬆,也建議更換。而使用電動牙刷的部分並無特別的優勢,只要能徹底清潔,使用哪種工具都可以。最後,感冒並不需要更換牙刷,因為原先牙刷上殘留的細菌量也不少,因為生病而特別更換是一個不必要的動作。
選牙膏
為使消費者感受到刷牙的樂趣或感受到它的實際作用,許多廠商會在牙膏內添加各種人工物質,如芳香劑、清潔劑、研磨劑、表面活性劑等,讓牙膏能發揮清潔、除菌、起泡沫等功用,更時常添加氟化物,幫助預防蛀牙、抵抗酸化與脫鈣的效用。
表面活性劑於水中溶解後,當氣體進入水中與表面活性劑發生作用,形成包裹著氣體的彈性薄膜,形成泡泡。以上是表面活性劑的化學作用,那它能發揮哪些具體的功能性?
乳化油脂 – 表面活性劑這詞肯定覺得有點熟悉,它就是在洗衣粉(精)、肥皂等都會滲入的物質,它的強大親水性能將不溶於水的物質拉出,將污漬聚集成乳化顆粒溶水帶走,產生去污效力。
潤濕 – 保持物體表面的潤濕能力 – 物體潤濕程度越好,液體越能均勻分布於表面上,因此,該牙膏就能藉由表面活性劑輕易地遍佈牙齒表面,達到清潔效果。
清潔殺菌 – 表面活性劑除軟化牙垢、深入破壞細胞膜之外,更因其細緻的泡沫能深入牙齒各處,幫助去除牙刷較難到達的縫隙,讓刷牙或漱口更乾淨。
選漱口水
常有人說漱口水會有致癌風險,雖未經證實,但確實有些成分是令人疑慮且有不良影響的,因此,許多醫師建議漱口水不能長期使用。
首先,請先記得一個重點:
漱口水是無法清除牙菌斑的,且無法取代刷牙
因此,漱口水應作為刷牙後的輔具,而非取代牙刷與牙膏。一般市面上漱口水會加入氯己定(Chlorhexidine)幫助抑制細菌,但容易造成牙齒的染色;更有部分品牌摻入酒精,強調清新潔淨的感受,不僅無法加成殺菌效果,更會刺激口腔黏膜造成傷害,且萬一口腔有傷口,會有疼痛感。更有甚者,酒精可能誘發酗酒者喝酒的慾望,這是一般人從沒想像過的影響。
選輔具
牙線也是牙醫師推薦使用的工具之一,牙刷可以輕易地清潔咬合面及兩側,但無法深入牙縫或牙間的鄰接面,這些容易躲藏牙菌斑的地方就是適合使用牙線做清潔。牙線的使用切記要溫柔、輕力,由牙肉網牙齒側面包圍上拉,將食物殘渣去除,硬拉扯將造成牙肉或甚至牙齒的傷害。
注意口腔酸鹼值
我們都知道,飲食 30 分鐘內口腔會呈現弱酸性,此時的酸性環境會助長細菌的滋生,而牙齒表面越酸,脫鈣的情形會更加嚴重,最後,脫鈣的坑洞表面會讓唾液的保護功能失效,導致蛀牙的發生。
鹼性呢?堆積過多異物或殘渣的鹼性環境是促進蛋白質分解、產生口臭的因素。因此,口腔既不能酸也不能鹼,該如何中和口腔 pH 值?最主要還是食用完後的清潔到位,刷牙、漱口、牙線或適度嚼食無糖口香糖等,讓唾液回復中性狀態,保持口內健康環境。
注意飲食
以下列舉數類容易造成蛀牙的食物:
- 糖果類:棒棒糖、太妃糖、棉花糖、含糖口香糖、巧克力等。
- 餅乾類:夾心餅乾、鳳梨酥、太陽餅、蛋糕、甜甜圈等。
- 飲料類:碳酸飲料、調味乳、運動飲料等。
- 其他類:各式果醬等。
避免容易造成蛀牙的食物,或食後立即刷牙。
回診
植牙手術後,病患應依醫師指示回診。
一般來說,最少 6 個月應回到牙醫診所檢查或洗牙一次,讓醫師確認牙齒狀況,而各年齡層有各自的牙齒回診檢查時間,如下表的簡易分類與羅列:
年齡族群 | 建議檢查及洗牙頻率 |
---|---|
嬰幼兒 | 2-3 個月 |
學齡童 | 3-6 個月 |
少年期 | 6 個月 |
中年人 | 6 個月 |
老年人 | 6 個月 |
做好口腔保健等於守護你的錢包
牙菌斑是口腔健康的頭號公敵,在還能恢復健康的牙齒與牙齦之前,應盡力保護你的牙齒才是真正一勞永逸的作法。,閱讀完此文章後,請記住上述口腔保健方法,防止植體周圍炎與口腔疾病的發生,也等於守護你的荷包、節省你與你的牙醫師的寶貴時間!
想了解更多植體周圍炎,請見嘴健另一文《什麼是植體周圍炎?與如何治療照護》深入詳解。
如果你有任何疑問,不妨在下方留言欄與網友一起參與討論。歡迎關注我們的社交媒體,隨時補充嘴中能量:
Awesome post! Keep up the great work! 🙂
Thank you 👍